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2的文章

許見海古心謙德匾

圖片
橫長型木匾,無框無飾,匾面上藍漆,字皆陰刻上金漆,上款「吏部侍郎蔣恬菴為」中行「古心謙德」下款「嘉靖辛卯(1531)鄉試中式第五十二名授湖廣寧鄉知縣許見海立」。 《金門志》載: 蔣孟育 ,字道力,號恬菴;浦邊人.入龍溪庠;萬曆戊子(1588)舉人、己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以終養歸.起補,歷國子監祭酒、南吏部侍郎.古心謙德,無貴態;操守廉潔,始終如一.在吏部時,其子履決,不能補;相視笑曰:『吾父子何貧也』.終以清節著.卒,贈尚書,賜祭葬,諡「文介」,祀鄉賢.所著有「臺閣文憲選粹」等書若干 卷 (「閩書」、「通志」、「府、縣志」) . 《金門志》載:「萬曆 十六年戊子(1588)科:蔡獻臣、陳基虞、 蔣孟育 、黃華秀、張繼桂、黃華瑞(華秀兄;榜名芝瑞,號育吾.由南安學,寧洋教諭,陞南京國子監助教)、趙維藩(浦邊人;號斗南.由漳州學,官清流令)、呂大楠(十八都林兜人;號喬軒.磁州教諭、廣西洛陽令 .是科有「八鯉渡江」之目). 《 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四   》 泰昌元年十二月,原任南京吏部侍郎蔣孟育卒,詔賜祭葬如例。孟育福建漳州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選庶吉士,具疏終養,家食十四年,始授簡討,歷升宮坊、南祭酒、吏部侍郎。其為人恬退謙讓,有古大臣風度雲。贈南京吏部尚書。 註: 泰昌 (1620年八月-十二月)為中國明朝 第十四個皇帝明光宗 朱常洛的年號。 《思文大記》有載:「 給已故吏部右侍郎 蔣孟育 新銜誥命,廕一子入監讀書。又謂其「愨善好學,終始如一」,諡為「文介」。孟育,龍溪人,萬曆己丑進士,久歷翰苑,所著有恬菴集三卷。」 《銀同浯江珠浦許氏族譜》載:「以明字英實,號見海,初名耀,嘉靖丙戍(1526)補邑庠生,更名以明,習易經,辛卯(1531)鄉試中式第五十二名,除松江華亭教諭,陞湖廣寧鄉知縣,遷廣西興業縣,以父憂居家守制,遂杜門不出。出四房。」 《金門志』載:「許不明 (後浦人,字英實,號見海,一作汝明.廣西興業令)。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寧鄉縣/ 城隍廟舊在儀門外。洪武三十一年,知縣宋 玉遷建北關內。正德三年,知縣劉綸重建前門 及兩廊拜亭。嘉靖己酉28年(1548),知縣許以明又更新之。 許以明在嘉靖 己酉年還在寧鄉縣,然後遷廣西興業令,《廣西通志》載:「許以明 〈同安人嘉靖間任〉」並沒有到離任時間,應在嘉靖三十左右,然後就丁...

慈航普渡匾

圖片
橫長形木匾,無框無飾,匾面漆黑,三塊木板拼接而成,字皆陰刻上金漆。上款「乾隆嵗次癸酉孟秋穀旦恭」、中行「慈航普渡」、下款「 賜進士及第御前侍衛鎮守福建金門等處地方總兵官都督僉事帶紀錄一次信官馮滙敬題」 乾隆葵酉年為乾隆 18 年西元 1753 年。孟秋,秋季第一個月分。即農曆七月。 賜進士出身為科舉制度中,皇帝頒賜予進士科殿試中式者的一種榮譽身分;「賜進士出身」低於「進士及第」,而高於「同進士出身」,而此身分之賜予,也有安撫慰勉之作用。 御前侍衛是清太祖時期初建起了侍衛製度,而隨著清王朝皇權的不斷集中、鞏固和發展,作為帝王近臣的侍衛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同時越來越詳盡的侍衛製度建立起來,侍衛也被細致劃分等級、規定名額。 總兵官之銜有四等 , 即左、右都督 , 都督同知 , 都督僉事 , 都按銜陞轉。 《金門志》載:「馮滙 寧夏人」,但實為義烏人,雍正 8 年(1730)武進士第 三 甲。任金門總兵時曾於乾隆 17 年(1752) 07 月 13 日有上奏、奏報金門颱風情形。奴才駐紮金門地方,稻谷黍豆雜糧俱巳收穫,惟番薯尚未成熟,雖被風傾折苗葉,而根株可無損傷。至於糧價,值年歲豐登,較前平減 …… 。」   藍翎侍衛、雍正 8 年至雍正 13 年。   貴州天柱營都司、雍正 13 年至乾隆 4 年   守備營都司僉書、雍正 13 年至乾隆年間   貴州長壩營遊擊、乾隆 4 年至乾隆 12 年   貴州提標中軍參將、乾隆 12 年至乾隆 15 年   湖南洞庭協副將、乾隆 15 年至乾隆 16 年   福建金門鎮總兵官、乾隆 16 年至乾隆 18 年   福建建寧總兵、乾隆 18 年至乾隆 19 年   都督僉事 ( 署 ) 、乾隆年間。

慈光普照

圖片
橫長形木匾,無框無飾,匾黑漆黑由五塊木板拼接成,字皆陰刻上金漆。上款前一銘印不清,上款「道光乙未年浦月穀旦」、中行「慈光普照」、下款「署金門鎮中軍遊擊陞補水陸後營遊擊世職雲尉蕭興邦」,上下二方銘印「蕭興邦印」、「績齋」。 道光乙未年為道光 15 年西元 1835 年。蒲月。端午節在五月,家家戶戶於門楣掛上菖蒲避邪,所以稱為「蒲月」。穀旦指好日子。 金門縣志卷十一職官表:道光九年(1829)任左營守備。十年(1830)任中軍左營遊擊閩縣籍金門人世職十年護理傳見武績。十三年(1833)署中軍左營遊擊、任左營守備。 蕭興邦,字績齋;後浦人,原籍閩縣。祖富,死林爽文之亂,給世職;父國華,同安營守備。嘉慶十八年(1813),興邦襲職,歷閩安守備、都司。道光初年,在羅湖洋面獲白底盜船,擒洋盜陳盛等。卸任,從提督許松年赴臺灣辦北路械鬥,獲犯甚多;得優賞,署海壇左營遊擊,補金門左營守備、署遊擊。先後在嶼頭、峰尾、五堡厝、許澳口,槐窯、輞川、前營澳等處,獲盜林顯、劉順、邱業、劉懷、李臨、陳雍、何杯、林文等。旋回守備任,即督船巡緝於小樜垵口,擒周髓等;又先後獲劉眼及黃雲、李必盛於謝厝港東。會晉江知縣圍捕洋匪張赤、邱飯,陸續獲其船。每隆冬,巡緝不輟,拿盧質、康對、曾降、楊理、何燕、黃勇、劉永俞各賊目。總督程祖洛委護左營遊擊;又以興邦「才具明練,緝捕勤能」,題升廈門後營遊擊。時海盜熾甚,興邦接到部覆,日日在洋剿賊,大小二十餘戰;上至浙江東基洋面、南及汕頭,先後獲盜百餘名,船隻、器械無算。引見,領劄回任,檄署銅山參將。派千總莊維超扮商巡緝,在汕頭獲陳蒲等;復會同各營官兵,赴燈火垵拿洋盜吳蚶等多名。始回游擊任,奉派統帶師船督緝。以在洋多年,染患濕氣,因病乞休歸,年甫五十。咸豐三年(1852),卒於家。

慈悲靈感匾

圖片
橫長形木匾,匾面漆黑四片拼接,無框無飾,字皆陰刻上金漆。上款前一橢圓印銘字跡不清「光緒甲午孟夏穀旦」、中行篆書「慈悲靈感」、下款「浯江分宰萬鵬敬立」後有二方銘印上下排列,上方印字跡不清,下方為「萬鵬之印」。 光緒甲午孟夏,光緒甲午為光緒 20 年西元 1894 年,孟夏:初夏,指農曆四月。穀旦為吉日。這一年為他第三任回金門獻匾於靈濟寺。 浯江分宰萬鵬,江西南昌人,字雲程,又字飛仲,光緒十年任金門縣丞,十五年回任,二十年再任,三任金門縣丞。性耿介,政簡牘閒,淡名利,詩文外,惟以書畫自遣,工人物山水,饒有逸致。【韜養齋日記】 縣丞文職地方官員:清雍正十二年( 1734 )移同安縣丞駐金門,乾隆三十一年( 1766 )移泉州府駐晉江縣之通判於金門,乾隆四十五年( 1780 )再降為縣丞。萬鵬於光緒年間三任金門縣丞,初任時城隍廟翻修, 光緒十二年(1886) 城隍廟捐題翻蓋芳名碑留有「 金門分縣萬鵬捐銀六大員」,隔年城隍廟翻修好之後,又 敬謝楹聯於城隍廟「造物最忌者是巧,任他巧計千般,徒做惡人,未必便宜得去;神明惟格之以誠,只此誠心一點,廣行善事,自然感應能通。」「浯江分宰南昌萬鵬與金營都閫銀同韓汝為」,於「光緒十三年歲次丁亥季春上浣」同敬酬。68年版《金門縣志》載: 節孝祠 在後浦育嬰堂後,清光緒壬辰18年(1892),縣丞萬鵬督紳倡建,內祀節孝婦、烈婦、貞女四百一十二人。今廢」 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孟夏吉旦,萬鵬第二任時獻匾於城隍廟「誠祈感應」匾,留的職官名是「分知同安縣事」南昌萬鵬敬酬。

紫竹蔭濃匾

圖片
橫長形木匾,匾面無框無飾,匾面漆黑,字皆陰刻上金漆,上款「道光歲次戊戌季仲春穀旦」、中行「紫竹蔭濃」、下款 「福建金門鎮標右營遊擊帶尋常紀錄二次預保參將施得高敬立」 道光戊戌年為道光十八年西元 1838 年。 所謂 預保指的 是在湖南、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福建、 廣東、廣西 九省地帶的 參將 以下,千總以上,由督撫提鎮將堪升任者預爲保題,由部引見後註冊,遇到題缺則按班掣補。 施得高,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福清縣。 擔任福建把總、千總,官至水師提督。   福建金門鎮標右營守備、道光 13 年(1883)至道光 16 年(1886)   福建福寧鎮標右營遊擊 ( 護 ) 、道光 16 年   福建金門鎮標右營遊擊、道光 16 年至道光 21 年(1841)   福建水師提標中軍參將、道光 21 年至道光 23 年(1843)   福建澎湖水師副將 ( 署 ) 、道光 23 年至道光 24 年(1844)   福建南澳鎮總兵 ( 署 )  、道光 24 年   福建金門鎮總兵、道光 23 年至咸豐 3 年(1853)   福建水師提督 ( 署 ) 、道光 30 年(1850)至咸豐 3 年   福建水師提督、咸豐 3 年、卒於咸豐 3 年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三百九十九載: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癸巳) ,浙江提督李廷鈺以不勝任革職,以福建金門鎮總兵官詹功顯為浙江提督、福建澎湖協水師副將 施得高 為金門鎮總兵官。 《金門志》載:咸豐三年,小刀會匪黃得美竄據廈門,許朝陽駕船隨提督 施得高 討於篷礁,開砲攻擊,斃賊無數.咸豐三年,海澄人黃位作亂,推其鄉殷戶黃得美為首.四月,率眾入廈門城,踞提督衙署.時提督 施得高 師船巡洋,聞報,收泊中港,令遊擊鄭振纓率兵二百戰敗死之,得高退泊鎦五店.金門兵單餉匱,人心惶惶;奸民許款、葉行等通賊,欲導來攻. 《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八十八載:咸豐 3 年三月十六日 (庚申) ,以巡洋不力,已革福建水師提督鄭高祥革任。以福建金門鎮總兵官 施得高 為水師提督。十一月二十五日 (丙寅) ,福建水師提督 施得高 因病解任,以前任浙江提督李廷鈺為福建水師提督。

西方月朗匾

圖片
橫長形木匾,有框四邊拼接,匾面四片拼接,匾面黑色、框底紅色雕花草紋飾上金漆,中行陽文貼字字面有釘「西方月朗」,上下款陽文木條嵌於匾面,字皆上金漆。上款「同治甲子冬十月」、下款「署福建金門等處地方總兵官 許揚洲 敬謝」。 同治甲子年為同治三年西元 1864 年。 道光三十年 ( 西元 1850) 年,後浦武廟重建,署金門鎮標右營守備許揚洲捐錢參拾仟文。 《金門志》卷十二武秩表中記載許揚洲為咸豐年間副將「 後浦人.咸豐間,補澎湖協副將;同治間,署金門鎮總兵.罷歸.」 《重修台灣省通志》載 許揚州於同治元年(1862)奉旨接替 黃進平 ,於 澎湖 擔任 澎湖水師協副將,同年 陳國銓奉旨接替 許揚州。 金門縣志上卷十一職官表記載:「許揚洲金門人同治元年(西元1862)十二月護理金門鎮水師總兵官至同治四年六月」 同治三年(西元1864) 福建巡撫徐宗幹 《奏報金門鎮護總許揚州巡洋期滿》奏摺中,許揚洲的職官仍然是烽火營參將身份在護理金門鎮總兵,參將之上是副將再升才是總兵官。 光緒六年(西元 1880 年),倡建共濟橋,其中許揚洲也是董事之其一。清代董事是指 鄉庄組織的自治人員。其職責是輔佐總理,由官府發給諭帖與戳記,作為辦公憑證。 光緒十二年 ( 西元 1886 年 ) ,後浦城隍廟重新翻修「捐題翻蓋芳名」石中許揚洲的身份成了紳董,指的是 地方上有身分地位的人。

慈雲廣被匾

圖片
橫長形木匾,匾無框無飾,匾面漆黑,字階陰刻上金漆,上款「旹道光甲申孟夏吉旦」、中行「慈雲廣被」下款「福建臺灣鎮總兵官明保敬立」二方印銘上方印「字跡不明待識」、下方印為「明保之印」。慈雲廣被比喻慈心如雲般的廣大,庇蔭著一切眾生。道光甲申為道光四年(西元 1824) 年。孟夏:初夏,指農曆四月。 福建臺灣鎮,初設於清朝康熙二十三年 ( 西元 1684 年 ) ,為清朝時期的臺灣最高軍事單位,其主官是臺灣鎮總兵,官銜全名:鎮守福建臺灣總兵官,在官職上屬總兵官銜,官職品等則為正二品,官署位於臺灣府城鎮北坊。臺灣鎮總兵受臺灣道(建省前)及福建臺灣巡撫(建省後)節制,在臺灣道未加按察使銜以前,是臺灣文武官員中唯一有權力直接上奏給清朝皇帝的官員,上級為福建陸路提督、福建水師提督。 明保為清朝武官官員,《金門志》載:正白旗漢軍人,道光三年六月任金門鎮水師總兵官。《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六十五載:道光四年二月十三日 (丁未) ,諭[軍機大臣等]:『本日據趙慎畛奏,臺灣鎮 總兵 觀喜告病一缺,已明降諭旨將留閩補用之 總兵 明保補授矣。前據趙慎畛奏:該鎮明保於陸路營伍緝捕事宜尚為明晰,惟海洋情形未經諳習;經朕降旨:『將明保撤任,仍留閩省,遇有陸路 總兵 相當缺出,再行奏補』。臺灣鎮 總兵 兼轄水、陸營務,為全臺重鎮;並會同該道,辦理一切刑名案件,責任甚鉅。著該督隨時留心察看,倘明保不勝臺灣鎮之任,即據實奏聞,候朕另行簡放,以重海疆,毋任貽誤。將此諭令知之』。以福建候補 總兵 官明保為臺灣鎮 總兵官 。 道光四年三月 (1824)明保 奉旨接任觀喜擔任台灣鎮總兵,七月『孫爾準參奏「約束營兵不嚴之各將弁」,臺灣鎮 總兵 明保,經該撫屢次移催,僅以副將吳得勳並不拏犯」為詞,空文回覆,意存諉卸;著交部議處。該地方文職各員,俱著查取職名,於定案時照例附參』。閏七月二十八日 (戊午) ,調福建建寧鎮 總兵 官蔡萬齡為臺灣鎮 總兵 官,以山東文登協副將慶麟為建寧鎮 總兵 官。《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二載:道光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辛未) ,諭[內閣]:『明保係 總兵 降用副將人員,例本不應遞摺。其在署臺灣鎮 總兵 任內,因所屬安平協地方有營兵搶毀米船一案,意存諉卸,被參降調,毫無屈抑;自應靜候部選。輒敢呈遞封章,求賞差使,實屬不安本分,膽大妄為。明保著即革職,交該旗嚴加管束』。

豢龍祠匾

圖片
  橫長形木匾,有框無飾四邊拼接,匾面三片拼接,匾面白色、框黑色內緣紅,無上下款,中行直接書寫「豢龍祠」於匾面上。 現今於金門宗祠名稱皆用其姓氏為家廟門額,古崗董氏家廟也棄用豢龍祠之名,改用董氏家廟為名。   此匾原是掛於古崗董氏家廟門額之家廟匾,董氏是個古老的姓氏,董姓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傳說時代,董姓即源於已姓,傳說到帝舜時代,已姓的飂叔安的兒子董父被舉薦為禦龍官,為帝舜馴養蛟龍有功,被賜姓為董,任為豢龍氏,因此董氏取豢龍為衍派名。

陳大範解元匾

圖片
橫長形木匾,有框四邊拼接,匾面藍色、框底紅色雕花上金漆,中行「解元」、下款「陳大範」。 金門縣志記載:陳大範,字子疇;金門後山人,徙府城。康熙壬午解元,榜姓史。嘗受學於李丹桂;是年正月朔日,丹桂於門前拾一蟹,適大範來賀年,欣然告之曰:『此吾今歲得解之兆也』。大範逡巡曰:『學生僭有一言,蟹得於門,乃先生得解耳』。榜發,果然。會闈自康熙三年後報捷者,江、浙獨盛,閩省寥寥;大範率舉子伏闕陳奏,後遂分省派中額,至今著為令。大範學問雅贍,為人矯矯不群。選淳安知縣,未任卒。著有詩集(「府志」)。 金門金沙后珩村開基主為浯陽陳氏派下二十四世孫陳大範,族人以其鄉試之榜首解元立匾「元魁卿憲」也以此為該族之燈號。 解元為科舉考試考中鄉試第一名者。 #金門 #金門部落 #kinmen #金門匾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