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2的文章

黃經題待贈懷遠將軍墓

圖片
墓碑上方横刻「皇清」兩字,中間直刻「待贈」兩字,意思希望兒孫有能力為父取得官銜,一般就只寫待贈,這還是直接希望的官銜。 來看看他的曾祖父是黃仕進誥封振武將軍,祖父黃祥南楚長史南澳鎮加提督軍門勒授榮祿大夫,父黃紀銅山參將標騎將軍,到了自己這一代當然也希望有,本身沒能力也希望後代有能力,就《金水黃氏族譜》載:「銁品字經題、號華中、生於康熙七年(1668),卒於乾隆十四年(1749),壽八十二,妣許氏名省,謚溫惠,壽七十七,合葬謝厝西田墘。」經題與妻子在那個時代算是很長壽的,有七位兒子,其中老二黃恭出承篆后,其他六子皆無功名,就老二黃恭有了功名,號寅哀,勒授懷遠將軍。」黃經題也長壽76歲,有五子九孫全沒有功名,但只到這一代之後九孫只有記載名字底下備記為「失記」。黃恭是從三品散職官懷遠將軍,散職官就是有名無實的官,在《金水黃氏族譜》中的【金水黃氏科名錄】及【金水黃氏捐納職員】和《金門志》及可查資料,皆沒有黃恭的職官記載,族譜是用勒授兩字, 清代授予封號有兩種,五品以上誥授,五品以下敕授而不是族譜中用的勒授,而且是從三品的懷遠將軍是要用誥授, 同時又有生為封,死為贈之說,這樣就有了誥封與誥贈,勅封與勅贈, 誥封與勅封是朝廷對官員的封賜爵號, 誥贈與勅贈是朝廷為了加以表彰此官, 而為其已過世的先人加以追封爵號。    

前水頭黃質義墓

圖片
就《金水黃氏族譜》載:黃質義為長房小宗派十二世,稱葫蘆墓祖、譜名銁桂,字丹一。諱必科、謚質義、鄉飲大賓、誥封奉直大夫,生於順治丁酉(1657),卒於雍正甲寅(1734)、葬龜山下,葫蘆墓妣吳氏恪順、誥封五品宜人,生於康熙己酉(1669)、卒於康熙壬辰(1712)、葬謝厝坪頂,庶妣李氏淑順。」 墓為三合土墳,墓碑花崗岩,上款刻「乾隆丁丑年(1757)穀旦」、中行「顯考質義黃公墓」、下款「側室淡娘李氏附」。此墓碑是質義公過逝十四之後才刻建的。可能是三子黃俊之手, 前水頭黃氏小宗,十一世佑上祖傳五子,其中三子質義居住前水頭頂界,黃質義生傳四子,黃祈、黃濟、黃俊(酉堂的黃百萬)、黃倡。老大黃祈卒於1747年,墓碑還沒刻,老二黃濟卒於1749,墓碑也還沒刻,老四早逝族譜只載字伯岳,其它一片空白,而老三黃俊卒於1783,就最有可能,在黃俊發達之後修祖墳,修墳時黃俊約事業有成的55歲, 半圓型明堂外建有圍欄,也應是修墳時增建。 建大屋 、 修祖墳 、 立祠和建書院謂人生全福,又於乾隆30年(1765)建酉堂,也添建大宗社祠前進,除了酉堂之外還建有一間一落二櫸頭左護龍的古厝。

黃振玉武義遺風匾

圖片
橫長型石匾,鑲於門額上,有框有飾,字皆陰刻,無上下款,中行「武義遺風」。 《金門志》載:「黃振玉字金聲;英坑人.乾隆間,歷官揚州參將,預保水師副將,署海壇總鎮兵;有清聲.請終養歸.迨父母卒後,朝廷起用不復出.海壇人建祠私祀之.」在英坑的黃氏族譜載:黃振玉海山鎮臺。海山為海壇舊名,今平潭。 《廈門志》閩安水師右營守備「黃振玉、同安人.二十八年任」. 在《續修臺灣縣志卷四軍志》還記載了黃振玉擔任:「臺協右營守備、同安人,行伍.乾隆三十二年四月任.陞海壇遊擊」於《明清史料己編》載有:「兵科抄出閩浙總督蘇昌題前事內開:竊照福建臺灣水師右營守備林夢龍,於乾隆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領劄到任,歷俸將滿三年,應俟臺灣鎮臣詳報該員俸滿到日,另疏具題。但案准部咨,臺灣武職照依文員之例,於將屆滿以前,先期遴員調補。今臺灣水師右營守備員缺,應照例於內地現任水師各營守備內,先行遴員調補。臣與提臣詳加揀選,查有閩安水師右營守備黃振玉,係福建同安縣人,由行伍出身。該員熟諳水師,哨巡勤慎,弓馬可觀,堪以調補臺灣水師右營守備。」往來幾回文書之後就定案「再查守備黃振玉、林夢龍係對品調補,均毋庸給咨送部引見。各該員現任內俱無參罰案件,合併聲明。除照例飭取各員履歷另咨送部外,臣謹會同福建水師提督臣吳必達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 《續修臺灣縣志卷四軍志》再記載黃振玉任「臺協右營遊擊、同安人,行伍.乾隆四十一年六月任.」《馬巷廳誌》也有此記載:「黃振玉,鶯坑人,任台灣遊擊。」 《金門志》記載的官職一直查不到,應該又是對誤解的記載,其中的「預保水師副將」預保不是地名,而是長官對其「預先保舉」要保舉他。在「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就查到一則訊息:「 又帶領預行保舉。不合例之福建澎湖水師右營遊擊吳勇、福寧鎮標中軍遊擊延恂、臺灣水師右營守備黃振玉」。武義大夫是散職官正三品,職事官是遊擊從三品。 清朝兵制:漢軍用綠旗,通稱“綠營”綠營武官,依序為把總、千總、 守備 、都司、游擊、 參將 、副將、鎮守總兵官、提督總兵官。 西園中甲黃氏以武義大夫為燈號 英坑黃氏有一支是來自西園中甲,黃振玉的始祖也就是西園中甲人,也回鄉至西園中甲黃氏家廟晉匾,中行「武義大夫」上款:「 署理廣東香山協副總兵官印務調任崖感水陸等地方參將 黃振玉 奉天誥命. 四世封贈」下款「乾隆四十五 年朔日敬立」 《金門志》:「署海 壇總鎮兵;有清聲.請終養歸.迨...

黃聰明奉直第匾

圖片
横長型石匾,鑲於門額上,有框花草紋飾,字皆陰刻,上款「 聰明仁兄大人屬」、中行「奉直第」、下款「 駐劄日本長崎正領事卞綍昌題」。黃聰明納捐為奉直大夫, 奉直大夫是一種散官名 即有官位無實權, 清代為十六階之第十階 從五品文散官。 黃聰明於光緒23年(1897)創辦福興號,地址在長崎新地七號, 緊鄰和山后人 梁有道(天就)經營和 昌號旁, 與日女結婚。在1910年代以前 這段時間正是福興號最繁榮的時期。 福興號經營了「福升棧」旅館,同時也經營中國東北、朝鮮、海參崴等地的海陸產貿易,與和昌號並駕齊驅。此外,他還在釜山設立分店「釜山浦鹽福興號」。黃聰明在事業發達時,返回英坑興建宅第, 卞綍昌還特地題上「奉直第」相贈, 爾後鄉民便稱此宅為奉直大夫第。 卞綍昌為第七任駐長崎清國領事,任期由1903年到1907年, 卞綍昌 (1873-1946),原名綸昌,字經甫,號薇閣,晚號獧( ㄐㄩㄢˋ) 盦 ( ㄢ) ,曾居廣陵路219號。江蘇儀徵人,出生在揚州一個官宦之家、 書香門第 。 早年與其兄緒昌於揚州左衛街卞府,從胡慎修學, 南菁書院 高材生, 優行廩貢生(註1), 捐納同知,在廣東試用, 初娶廣東廉州府 知府張丙炎之四女。 卞綍昌工隸書,筆意涵泳,自然妙生,乞書者户限為穿。不但擅長書法,還精於收藏。 他是 閩浙總督 卞寶第(註2) 次子,因大排行第十人稱十太爺 。 光緒二十五年(1899)續娶張之洞長女張仁準為妻。 光緒二十七年(1901),出使日本大臣蔡鈞奏調他充任隨員,派充日本橫濱領事、長崎正領事官,三年期滿,出使大臣 楊樞奏保他為道員,仍留原差,光緒三十年( 1905),卞綍昌倡議和僑胞贊助下創辦長崎時中學校。該校成為當時日本九州唯一的華僑學校,初時校址在長崎大浦町的孔廟內。 三十三年(1907)二次差滿,楊樞以其"保護華僑異常出力"再行保奏。次年二月聖工商部 調其在商務司行走,四月督辦鐵路大臣呂寰調他擔任鐵路南段總稽查 。卞綍昌在外為使館官員,在內承辦新式企業,得當時風氣之先。辛亥革命後歸隱不出, 江蘇 姜堰東鄉(張沐、白米)有三千畝地, 優遊林下三十多年。 有陳、侯兩位側室,卞綍昌有十九個兒子, 卞綍昌善飲,而性又和諧,有五柳之風。卒於民國35年,葬於江蘇儀 徵 劉家集塘壩。 註1. 廩貢生是指以廩生的資格而被選拔成為的貢生。 廩生, 廩膳生員,...

鄉飲大賓墓

圖片
許皆游屬珠浦許氏深井長房二十世,墓碑刻例授鄉飲賓,有些則是只刻鄉飲賓或鄉飲大賓,按《大清會典》記載:每歲由各州縣遴選紳士之年高德邵者,一人為賓,次為介,又次為眾賓,經詳報督撫,舉行鄉飲酒禮,將所舉賓姓名籍貫造冊報部,稱為鄉飲大賓,倘經鄉飲後,容有過犯,須經報核後始准遞革,除名及議處原舉之官。例授按 清代的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 《清會典·吏部·驗封清吏司》 :授給本身者為例授;因推恩而授給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為例封,其歿者為例贈。 此墓碑就是刻鄉飲大賓,妣則是刻了待贈孺人, 待贈 ,意為生前未得贈封,希望死後子孫有功,能得到贈封。孺人在 古代是大夫的妻子, 清則為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 也是刻鄉飲大賓,墓碑橫刻龍山, 曾氏以龍山為堂號,金門曾氏早可追至宋代,宋代泉州曾公亮一門顯盛,為泉南望族。其四世曾從龍,慶元間狀元,官至知樞密院事。從龍貴後,發眾來浯開山海之利,開有曾府埭,以其族居泉州龍頭山,名其地曰龍頭別業,後世稱為古龍頭(古寧頭),其後裔曾居於此,今己無考。今庵前還有曾氏,係清順治間有曾允恭者由泉州龍頭山遷來,即曾從龍之族人。 此墓碑為鄉飲賓倪保邦,碑額橫刻千乘,用 千乘為堂號在金門有倪氏。春秋時邾武公之後,望出千乘。宋末有避亂入閩者,居於侯官。明洪武二十四年,有倪五郎者,福州永北里鼓山人,防倭戍守金門,其後裔定居金門所城,遂為金門倪氏,派下分居後浦。 在築堤修塚記碑上,簡刻鄉賓。 金門縣志載:清贈懷遠將軍李維祚墓在后岐薛園、永輯祖父。在封蔭表又有如下記載:李桭福永輯祖、李鍾椿永輯父並贈宣武大夫懷遠將軍。 《清會典》中載,誥命針對官員本身的叫誥授;針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時,存者叫誥封,歿者叫誥贈。 封贈官階屢變。   初制正、從一品榮祿大夫   正二品驃騎將軍。從二品驍騎將軍。正三品昭勇將軍。從三品懷遠將軍。正四品明威將軍。從四品宣武將軍。正五品武德將軍。從五品武略將軍。正六品昭信校尉。從六品忠顯校尉。後增正七品奮勇校尉。   乾隆二十年,改正二品武顯大夫。從二品武功大夫。正三品武義大夫。從三品武翼大夫。   正四品昭武大夫。從四品宣武大夫。正五品武德郎。從五品武略郎。正六品武信郎。   從六品武信佐郎。正七品奮武郎。 乾隆三十二年,改正一品建威大夫。從一品振威大夫。增...

前水頭獅仔墓祖

圖片
前水頭黃氏小宗,十一世佑上祖傳五子,其中三子質義居住前水頭頂界,黃質義生傳四子,黃祈、黃濟、黃俊(酉堂的黃百萬)、黃倡。 黃祈墓手有設石獅,因此有獅仔墓祖之稱,黃祈號伯合字士平,諱汝高,貤贈儒林郎,妣榜林許氏,乾隆癸己八月廿二酉卒,葬後山公葬中路, 碑題曰勅贈儒林郎以約黃公,附長男贏侯。 黃祈的財力,也不亞於黃俊,黃祈於五十五歲那年去世,留下了四子,黃秦、黃楚、黃魏、黃吳。於是黃祈的家產即分給四名兒子各人掌管,成為四個房柱, 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 為文職散官從六品封贈, 清代凡六品以下的官,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子已去世而受朝廷封贈者,稱為「 敕贈 」。 文武官員以自己所應得的爵位官階,呈請改授與親族尊長,稱為「貤封」 若其人已死,則稱為「貤贈」 。 附葬是長子黃秦字如燦,號贏侯,國學生。 國子監為國家最高學府,入「監」肄業曰. 「監生」亦稱太 學生 、 國學生 。

南海慈帆匾

圖片
  橫長形木匾,無框無飾,匾面漆黑,皆字陰刻上金漆。上款一方形鈐印「節慶堂」、上款「庚戌暮春敬立」、中行「南海慈帆」,下款「奧東李芳園題」二方形鈐印「芳園之印」、「開與」。 匾雖沒年號,但李芳園是乾隆年間人,也任過金門鎮總兵,因此匾上庚戌年即為乾隆 55 年西元 1790 年。暮春是三月。 海陽縣志:李芳園字開與,少有遠志,諸子史明韜略襟懷磊落,卓然有文武才,乾隆壬午舉於鄕,登丙戌會魁,點傳臚,授侍衞趨從殿右,旋授江蘇城守參將轉浙江臺州副將,時臺灣林爽文作亂渠寇猖獗,經略大帥福康安調芳園鎮守金厦,芳園星馳赴命,整戎行察形勢,以其地向無城郭,故民居悉罹焚掠,乃請築城池分劄營伍,且守且戰逆黨聞風畏避,然復由漳攻臺,芳園遣族姪哲假作臺商,深入賊巢探諸機密,作表裏合應之計,臺寇遂平,以功欽賞花翎,實授金門總兵官兼署提督厦門水師軍務,在金厦恐醜類復萌,時常巡哨海濱,忽於巡船得暴疾卒,芳園居官廉不取陋規,不攜親眷到署,當扶櫬歸,宦槖蕭然僅存翰墨數幅,所著有平臺遺策,因其孫大白,以把總勞王事,溺雲澳海中失傳。 金門志:李芳園,廣東海陽人;武進士,侍衛。乾隆五十二年,以參將從征臺灣林爽文,功賞花翎,五十四年 (1789) 授金門鎮總兵。標營多積弊,疏剔殆盡,一切陋規毫勿受。金門兵米由廈防廳倉領運散給,差弁從中舞弊,濕水摻糠粃,甚或甬斛欠平滿,至月餉虧短零頭,芳園履任,風清弊絕,猶時令親信遇給領米餉期,中途錯召至署,為秤量,弗如式,立予彈革。尤嚴盜賊,密防弋獲,民戶不夜閉。故事武職不得與民事,芳園巡洋歸,攀輿牒訟者,立移縣丞,到署庭鞠,曲直隨判,吏不能為高下手。後浦有孀婦,舍後忽一臥尸,甲保將私索賄;芳園廉知,立給槥發瘞,諸多善政,不可殫述。後卒於官,宦囊蕭然,喪歸,百姓遮道焚香追送,有老媼哭之哀,問其故,曰:吾夫為舵工,操船擊碎,中軍責賠;公曰:風濤非人力所施,吾兩子從戎,中軍並召戍臺。公曰:一子留養,一子犯法,中軍汰退名籍,公薄鞭而宥之,吾嘗私祝公長生,不意竟死,是以慟,眾為墜淚。芳園剛直廉正,具文武才,在鎮七年,軍民皆受其福,迄今口碑載道,僉謂「鎮金第一」云。 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二甲第一名武進士   三等侍衛、乾隆?年至乾隆 39 年   江南亳州營都司   、乾隆 39 年至乾隆 47 年   提標松江城守營遊...

靈光不昧與覺曌微毫雙面匾

圖片
 靈光不昧與覺曌微毫雙面匾 橫長形木匾,無框無飾,匾面漆黑,字皆陰刻上金漆,上款前有一椭圆形鈐印字跡不清,上款「道光丙申年孟夏吉旦」、中行「靈光不昧」、下款「署福建水師提標左營中軍守備楊朝祥敬立」二方鈐印陰刻「弌山夕市」、陽刻「楊朝祥印」,此匾面向廟外。向內的匾面另有雕刻。 此匾為雙面匾, 上款「道光丙申年孟夏吉旦」 中行「覺曌微毫」、下款「中軍守備楊朝祥」,二方鈐印字跡不清。 道光丙申為道光 16 年,西元 1836 年。孟夏:初夏,指農曆四月。   廈門志:楊朝祥同安人。道光十年(1830)署右營守備。在庵前牧馬侯祠裡,立碑於清道光23年(1843)的「捐題重興恩主廟」碑記載了「楊朝祥捐銀四大員」此時的楊朝祥沒有官職了。 右營守備署位在後浦南門,後改為後浦專防 汛辨公室。民國三年賣與許姓,即今許氏家廟高陽堂之地點。左營守備署則位於城隍廟北。光緒三十年,浯洲場借為辨公處。民國二年賣與林姓,現建第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