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2的文章

出仕之途起點成為秀才

圖片
出仕之途起點,成為秀才。 庠古代的學校名稱。如:「郡庠」、「邑庠」。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荀子.大略:「立大學,設庠序,脩六六禮,明七教,所以道之也。」 照片:庠生 從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過六關 縣試每三年舉行二次,一般在在二月進行考試,又稱 「小試」或「童子試」 由知縣主持,考生在一個月前向該縣署禮房報名,填寫基本資料,姓名、簎貫、年齡、三代資料,考四個場次,頭三場考完放榜稱「發案」不報名次只報號碼,號碼排成圓形固又稱「圓案」,最終回放榜報真名,榜上分名次成橫排固稱「長案」,第一名稱「縣案首」、最後一位用朱筆畫勾,以示載尾,戲稱「坐紅椅子」,考取即成童生。 照片:庠生 府試一般在四月舉行,由知府主持,報名及出案方試同縣試,第一名稱「府案首」。   院試是府級考試由學政 ( 學台、宗師 ) 主持,學政親臨的考場稱「案臨」,學政是由皇帝任命進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員到各省去任職,任期為三年。學政在任期內,要依次到所管轄的各府、州去主持考試。院試錄取了才算是「進學」取得了「生員」的資格,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秀才」,東漢時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將秀才改為「茂才」之後通用,第一名也就是「院案首」。 照片:庠生 院試又包括歲試及科試兩種,歲試基本是:第一,從童生中考選出秀才;第二,對原有的秀才進行甄別考試,按照成績優劣分別給予獎懲。這些秀才被分別安排在府學(府級學校)或縣學(縣級學校)內,不一定真的去那裡讀書,但名義上屬於這些學校的學生,要接受縣學教諭的管教,雖然身份還是學生,但可以免除差徭,見縣官也免跪,也不得用刑等等了。庠與序為古時學校的名稱,明清時代稱縣學學生為「弟子員」,在州縣學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庠生」、「邑庠生」、在府學的稱「郡庠」、「諸生」泛指在學的人老師對眾弟子的稱呼。歲試成績優良的生員,方可參加科試。科試通過了,才准許參加更高一級的鄉試,叫做「錄科」。 照片:邑庠生 生員必須不斷的參加考試,如「歲試」,兩年舉辦一次 逢辰、戌、丑、未年文武童生並考 ,成績分六等;一、二等賞為「科舉生員」,可參加「科試」 逢寅、申、己、亥年,僅限文童生考 ,科考一、二等可取得「鄉試」的資格;歲考三等無升降,歲考第六等則黜革。 註: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 , 不管年齡大小 ,...

黃河碉堡

圖片
陸軍127師班超部隊所興建的碉堡,金西師地區代號黃河部隊。現今在金門可以找而兩個有泥塑「黃河」的碉堡。  

許盛鎮朔將軍匾

圖片
《泉州府志》載:許盛,字際斯,號武巖;同安人.康熙三年,自海上率眾歸誠;授參將銜,屯墾南贛.時三藩蠢動,閩、粵、荊、湖諸寇躪入江右,破郡邑.贛為數省咽喉,盛率屯丁前後二十餘戰,解寧都楊家寨、富江等圍,復石城、萬安、泰和、上猶、龍泉等縣,招撫偽將嚴自明、戴順、曾惟龍等,斬偽將陣昇、凌之亮、何鼎、陳可、韓大任等,奪回男婦無算.以功,授南贛總兵,晉秩右都督;轉左.復勦崖石寨,降其魁朱明;授拖沙喇哈番,予世職.二十二年,陛見,假歸葬親.盛少遭亂,失親骸;至是,匍匐悲號墟莽間,乃得其處.二十七年,移鎮襄陽.道經武昌,值夏逄龍之亂,幽閉城中,身被四矢;以計脫,隨大兵討平之.時仁廟南巡,盛迎見於宿遷,驗閱箭傷.扈蹕旋京,為言者所劾;溫旨『許盛矢志忠貞,所奏無據』.以原職出鎮宣府;兩次出口,隨征噶爾丹.以老,乞歸.捐貲三千八百金,修同安文廟及明倫堂、鄉賢祠.卒於家.子廷瑞,商邱知縣;廷瑜,通判;廷瑤,常德知府.   《金門志》引用府志,有刪減一些內容載:「許盛,字際斯,號武巖;後沙人.康熙三年,自海上率眾歸誠,授參將銜,屯墾南贛.時三藩蠢動,閩、粵、荊、湖諸寇躪入江右.贛為數省咽喉,盛率屯丁前後二十餘戰,解寧都、楊家寨、富江等圍,復石城、萬安、泰和、上猶、龍泉等縣,招撫偽將嚴自明等,斬偽將陳昇數人.以功授南贛總兵,晉秩右都督轉左.復剿崖石寨,降其魁朱明,授拖沙喇哈番,予世職;入覲,假歸葬親.盛少遭亂,失親骸;至是,匍匐悲號墟莽間,卒得其處.旋移鎮襄陽,道經武昌,值夏逢龍之亂,幽閉城中,身被四矢,以計脫;隨大兵討平之.仁廟南巡,盛迎見於宿遷,檢閱箭傷,扈蹕旋京,挂總兵印,出鎮宣府.屢隨征噶爾丹,以老乞歸.捐三千八百金,修本邑文廟及明倫堂、鄉賢祠.卒於家.子廷瑞,商邱知縣;廷瑜,通判;廷瑤,常德知府 ( 「府、縣志」 )   《清史稿》載:「順治十五年王紫綬薦降將許盛,率所部漳州水兵五百人益師,夜泅江斫賊營,禁旅繼之,擊敗自明。」「順治十五年,命出駐贛州。叛將嚴自明等逼南康,國正遣許盛等赴援,破賊庫鎮鋪,破其壘十七,逐北七十餘里。」 《清史稿·列傳 256 卷》:吳三桂反…順治十五年…復遣援靖安,諸將許盛、楊以松克泰和、定南。」 從資料可知,許盛原為南明部將後歸清,從清史稿的資料許盛早在順治年就歸降了。   《欽定四庫全書》:「康熙十四年...

李仁總戎匾

圖片
橫長型木匾,有框有飾花草捲紋飾,四邊拼接,匾面三片拼接,框上金漆內緣白藍,匾面紅色,中行陽文貼字,字皆面有釘上金漆、中行從右而左書「總戎」,上下款陽文木條嵌於匾面,上款「閩浙總督等處地方姚啟聖為」,下款「康熙丁丑 (1697) 年功加左督李仁立」。 《金門志》記載:「李仁山西鄉人.康熙間,功加左都督,以副將管荊門州遊擊事。」 《荊門州直隸州志》卷七之四 / 職官志四 / 荆門營武職表:「游擊康熙三十八年李仁福建行伍。」三十九年即換人。 《浯洲山西李氏族譜》引自《福建隴西李氏家譜》載:「李仁字以議,武會元,官至副將,功加左都督。」文中寫李仁為武會元,也就是在會試第一稱會元。 《金門志》載以副將管遊擊事,《荊門州隸州志》也是載游擊,李氏族譜則載為副將,而匾則為總戎,總戎也就是總兵。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百總。清初,總兵無定品,系左右都督、同知各銜,乾隆十八年 (1735) ,始定品秩。 清對五品以上官員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之殁者,以皇帝的誥命追贈封號,叫誥贈,生為封死為贈。在其家族珍藏的聖旨中可知,李仁曾祖李賜誥贈榮祿大夫左都督管湖廣荊門營游擊事,曾祖母黃氏謚慈慎,累贈一品夫人,祖父李欽誥封榮祿大夫左都督湖廣荊門營游擊事,祖母蔡氏貤贈一品夫人。父李京誥贈榮祿大夫左都督管湖廣荊門州游擊事,母黃氏誥贈一品夫人,李仁敕封榮祿大夫副將兵,妻曾氏謚淑勤,勅封一品夫人,在其李氏家廟內神主則為「皇清勅封榮祿大夫副總兵諱仁李公暨一品夫人淑勤曾氏神主」。其祖母貤贈,清代封贈制度中,文武官員以自己所應得的爵位官階,呈請改授與親族尊長,稱為「貤封」 若其人已死,則稱為「貤贈」。《清稿史》載:綠旗營。封贈官階屢變。初制正、從一品榮祿大夫。 姚啟聖( 1623 年- 1683 年),字熙止,齋號憂庵、憂畏軒。浙江會稽縣人,清初入隸鑲紅旗漢軍,因戰功官拜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匾上的時間點姚啟聖已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