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后洲厝
後洲厝的故事
那是一方斑駁的墓誌銘,碑面上刻著「葬後洲鄉赤泥窟」。字跡歷經風蝕仍清晰可辨。這方紅磚石碑靜靜臥於荒草之間,像一個從清代傳來的聲音,提醒人們,這裡曾經有個叫「後洲」的村落。
後洲厝,又作后洲厝或後州厝,早在清代《金門志》中便有記載:「十九都 後浦保:後浦、埔後、埔下、埔邊、董林、後洲、東洲、駟湖、前湖、菅裏、吳厝、庵前、後垵、後湖、菽蒿山。」從這段記錄可知,後洲當時仍是一個有人煙的村莊,位於今榜林村西側。它不臨海,坐落於起伏的丘陵與田畦之間,屬於金門內陸的聚落之一。
根據翁氏族譜的記載,盤山翁氏開浯始祖翁師男,字康叟,號康叟公,是六桂第十世。約於元末避亂,自晉江破澗渡海來到金門,初居後洲厝。康叟公英年早逝,祖母王氏帶著兩個年幼的兒子饒庵公與史庵公,遷往后盤山依娘家而居。到了第五十一世,二子之後裔守萬公與守義公南遷前半山,即今日的盤山村,繁衍興旺,成為金門翁氏的重要支派。
而後洲厝,卻在時間的長河裡慢慢淡去。沒有留下完整的屋基,也沒有再被口耳相傳的村名。只有族譜、古志與那方墓誌銘上「後洲鄉赤泥窟」的字,靜靜訴說著它曾存在的故事。
今人若沿著榜林村西行,經過低緩的丘地與田埂,或可想見昔日村落的輪廓。那裡或許曾有翁氏初來金門時的石砌屋牆,也可能有被歲月掩埋的耕地。赤泥窟這個地名,也許源自當地紅土層與黏質泥地的地貌特徵。這裡遠離海風鹽霧,卻保留著金門內陸最古早的移民記憶。
從一方墓誌銘出發,我們重新拾起一段金門被遺忘的村落史。後洲厝,既是翁氏家族落腳金門的起點,也是藏在紅土深處的一個古老名字。當今日人行走於盤山與榜林之間,也許腳下那片土地,正覆著后洲厝的往昔。
#金門 #古墓 #金門古墓傳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