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進文階一品興寧侯楊公墓

 


興寧侯楊公墓位於山前村前,金門志未載其墓,民國78年出版「金門董楊宗親會第四屆聯誼專輯」楊志文撰寫一篇「山前楊康公夫人墓地之管理」,「一、前言:明朝時期,興寧侯楊康公曾在金任官,嗣奉他調,某年倭寇侵擾浯島,其夫人及二子等,閤家均不幸慘遭屠殺,嗣奉聖上矜恤有加欽賜御葬於山前鄉。楊康公斯時已乏至親後裔,故將墓地委由本縣宗親代管……。二、御葬墓物:墓地係開腹作,周圍廣闊,居中大墓碑仍堅固屹立,碑文字句:正中「皇明  誥封貞度一品夫人洪氏壽域」,左邊「勅授特進文階一品興寧侯楊公」,右邊「誥封光祿夫人興寧侯元配樊氏」。據稱墓前兩邊豎有石柱一對,早被不肖鄉民毀沒無踪,墓前原有水池一口,但年久荒蕪,已被沙土塞平,僅該地勢稍低凹,略可默認……。四、墓地管理:楊康公將家眷後事料理妥善,為顧慮今後先人等忌辰與墓地祭掃管理問題,離金前再三考慮結果,決定將神主寄托於鄰近金水村親戚黃水應先生處理,每年忌辰日委請代為敬祀,墓地則委由本縣族親代為管理……。七、結語:楊康公閤眷痛遭倭寇屠殺……吾等窮源究本,終歸一致,為求追念功績,保衛歷史文化,僅就見聞略敘始末,俾免世遠年湮,淚沒而不可考……。」

 

但就墓碑文來說中間是楊公之母洪氏,左邊是楊公,右邊則為楊公之原配,並不是文中所寫為楊公的二位夫人及二子之墓。明代金門沒有文職官,最大官階只有正五品的千戶武職官,所以楊公不可能在金門仼職,唯一比較可能只有在南明時期。查《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載有:「憲宗成化二年春三月,敘平蠻功,封趙輔武靖伯,子孫世襲。冬十一月,敘平荊襄功,進朱永撫寧侯,李震興寧伯。」南明之前只有一位有興寧爵號有關,而在南明戰亂時代封爵位就有二位與興寧有關,但也不姓楊,文中雖寫作楊康,但應該是幾百年來訛音寫成康字,實為楊耿,取閩南語讀音也近似。在《思文大紀》卷八隆武二年(1646)載:「兵部侍郎郭必昌疏陳「福京宮工告成」。上曰:『宮工告成雖非朕意,朕今驅馳戎伍,何暇安居?惟平彝侯勞自當旌。每歲再增祿米五百石,仍廕一子錦衣衛千戶世襲;楊耿准特進勳階』。古代的文武官員官職全銜由右列部份組成分別是〈散官位階〉+〈職事官職〉+〈勳位〉+〈爵位〉,由其夫人可知楊耿是散職官是正一品升授階特進光祿大夫這時候楊耿也有勳階了,武勳有六品十二階。《東南紀事》卷二載:「順治四年(1647)丁亥正月,魯王在山盤。以熊汝霖為相,晉鄭彩建國公、鄭遵謙義興侯、張名振定西侯、楊耿同安伯、鄭聯定遠伯、周崔芝平北伯、阮進蕩北伯。」也有爵位了。

《金門志》卷二分域略載:「後浦埭 向循梁丞相古蹟,築埭成田;後再築外埭,而屢崩壞.順治四年(1647),楊耿踞島,決堤田堙,民多失業負課.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丈現業輸官,苦埭累者始息.」卷十六 舊事志則載:「清順治四(1647)年春,楊耿分踞浯洲,縉紳多罹其毒;耿,芝龍舊部將也,監國魯王封為同安伯.九月,覘後浦田百頃,外與海鄰,可以威劫,觀兵堤下,聲言決流而入,實冀以厚賄償;倉卒無以應,遂盡決堤岸,於是良田變為海國,苦埭累者數十年(「許氏家譜」.參「繹史」).王建成老師於2007年發表於金門日報「楊康好退不退」文中寫楊康至金門找風水寶穴,於浯江溪口遠挑睏牛山又稱石獅山之處,風水師指此地是鱟穴,要穴好必須決堤灌水淹沒鹽田,使海水直灌睏牛山,鹽田毀居於鹽田尾之許氏也搬離,狀如兜鍪的鱟穴並未有福蔭到後人效果,每年祭掃整理過墳墓後,楊家的人丁就會有所損失,人丁更加的凋零,後來把掃墓事情托付給湖尾村的楊姓族人幫忙,後來另有風水師言此地理是燈火穴,決堤發水淹媳了火苗,所以靈穴毀去,敗在庸師,不在穴地,若將塋地向後退一退,也不會發生如此的後果,這就是的俗諺:「楊康好退不退。」的由來。有此故事傳說也更能証明楊康即楊耿。或許後期的史料沒有記載到楊耿在升興寧侯的記錄流傳下來,如果墓中有墓誌銘更能確定是否為楊耿。

「山前楊康公夫人墓地之管理」文中還說神主托金水村親戚黃水應,查《金水黃氏族譜》620頁有載為三房派派譜十七世黃水應,生卒年時期約為清未,應該是楊耿的後代托黃水應,不是楊耿本人,但神主牌離金也是可以帶走啊,墓就托楊氏代為祭掃,受託代管之楊氏,於民國111412日開挖其墓穴撿骨遷葬,據聞是會興建會館頂樓則為紀念館。


墓穴在墓碑後三十尺遠

12日開挖二個墓室,東側興寧侯元配樊氏墓室還沒開挖

好幾層的三合土層,中間較白色是白灰土層,上下各有不同比例砂與白灰合拌之土層

三合土嵌瓷工法魯王墓也有此工法,盧泰康教授指這些是瓷盤是聞名於世的漳州窯(SWATOW)
可惜了被暴力開挖破壞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Morni莫尼早餐 金門北堤店

喬信串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