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翁同文翰林典簿匾

圖片
橫長型木匾,有框無飾,四邊拼接,框邊金色,中行陽刻貼文「翰林典簿」,上下款陽文木條嵌於匾面,上款「太子太保尚書銜兩廣總督部堂岑春萱為」,下款「把東中華學堂監督翁同文立」。 翁同文,字文郁,盤山人。同治八年生,應童子試,不售,渡海至蘇島吧東,創辦中華學校。光緒己亥,廣東道岑春萱出洋視察,一見讚賞,爲納翰林典簿,然同文目睹清政不綱,頗具革命思想,未幾,即加入新嘉坡同盟會。晚年回里,於後浦辦商業學校及國學專修科,桃李稱盛。民國13年時任金門縣商會會長傅錫琪及地方仕紳翁同文的倡建模範街。 #金門 #金門匾額故事  

皇清顯考天雲成公 妣慈慎姚氏墓

圖片
在荒野的草叢間,靜靜躺著一塊古老的墓碑。石面斑駁,卻還能讀出上面的字「皇清顯考天雲成公 妣慈慎姚氏墓」。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石碑,而是兩個古老姓氏在金門留下的印記。 《金門縣志》裡寫著,成氏原本出自周文王第五子成武叔的後裔,明洪武年間隨江夏侯周德興來到金門築城,才落腳在這裡。姚氏則源遠流長,傳說可追溯到帝舜,清初由晉江安遷來金門,最早住在半山,後來搬到榜林。直到今天,在前厝一帶,還有人祭拜「姚公姚祖」,延續著幾百年的香火。 更有趣的是,《金門縣志》記載著成、姚兩族在軍職上的交替:明景泰年間,就有姚崇來金門擔任正千戶;到了萬曆朝,姚權、姚燧、姚宗培三代接任副千戶。可是在他們後面接手的,卻換成了成氏連三任。幾百年前的金門,成、姚兩姓就這樣在仕途與家族傳承中緊密交織。 如今,墓碑靜立在荒野裡,默默守護著這段歷史。它不只是家族的記號,更像是一頁石刻的族譜,提醒著後人金門的土地上,每一個姓氏都有它的故事。 #金門古墓傳奇 #古墓 #金門  

金門百堡/長城堡NO.1

圖片
在金門后湖聚落的邊緣,有一座靜默的堡壘 長城堡 。它誕生於民國58年,由「長城部隊」親手興建,宛如一顆鋼牙緊咬著海岸,守護著不遠處的尚義機場。 長城堡的結構別具規模:地上一層、地下兩層,坑道如迷宮般縱橫,能容納整個連隊,並快速通往村落與海岸。當年,士兵們在此值勤巡防,堡頂可直望飛機起降,轟鳴聲與海風交織成最深刻的軍旅記憶。 隨著戰事遠去,長城堡逐漸沉寂,被雜草與歲月覆蓋,卻仍靜靜矗立。它的牆體仍留著斑駁的迷彩,彷彿提醒人們,這裡曾是金門的「海上長城」。 或許有一天,當它被重新整修綠美化,長城堡將不只是冷戰的遺跡,更會化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梁,繼續守望著這片土地。 #金門 #金門百堡 #金門戰地史蹟  

蕭氏將軍古墓石望柱

圖片
在荒林深處,還留存著一座明末將軍墓。墓園前原本立有一對石望柱,如今依然屹立不倒。眼前這根六角形花崗石柱,高達四公尺半以上,氣勢雄偉,本該頂著的石獅早已失落,卻不減其莊嚴。站在柱旁,能感受到時光的重量,彷彿先人的威儀依舊守護於此。墓尚在、望柱猶存,歷史沉默地隱身於荒野,只等待人們駐足凝視,讀出那份無聲的尊嚴。 #金門古蹟 #將軍墓 #石望柱 #金門部落  

金門歲時節慶

一月頂堡廣濟廟天香 114醮慶 一月保護廟天香 113年   114嘉禮戲 一月六甲遶境 113出發   113劉澳   113浦邊   113后宅   113長福里   113洋山   113年呂厝   113回宮 114起乩   114出發   114劉澳   114浦邊   114年后宅 114年長福里   114年洋山    114呂厝   舞動神輦 一月青岐請火 113年 一月林邊刈香 113放兵   113林邊-埔頭   113后宅-庵頂-庵下    113送天公收兵 一月后井放五方 113年 一月烈嶼西甲請火 113年   114年 一月上林刈香 113上林-前埔-后井   113中墩-上林 一月東林討金錢討肉圓 113年 一月東林乞龜點燈 113年 一月雙口拱福宮 113朱府收兵虎爺臨壇    113虎爺咬菜碗 一月西路請火刈香 113年 一月埔後雙忠廟醮慶 113過布橋   113年迎斗燈/接孩兒   114年走路關   114晉桶盤   114年送天公 一月後浦南門小媽宮張總爺聖誕 113走路關   113晉桶盤   113年送天公 一月榜林聖侯廟醮慶  113年 二古崗仰雙巖醮慶 113年嘉禮戲   113年起乩   113走路關   113晉桶盤   113年送天公 114年嘉禮戲   114年起乩   114年走路關   114年晉桶盤   114年送天公 二月後浦四境禮德正神聖誕 114年 二月庵前牧馬侯祠醮慶 113年獻敬   113年起乩   114年晉桶盤   114年放兵   114年起乩送天公    114年遶境鎮五方 二月南山保靈殿天香 113獻敬   113年起乩   113送天公   113遶境鎮五方 二月賢聚泰安宮 114年嘉禮戲  ...

金門太武山蟹眼泉

圖片
  在太武山的岩壁間,曾有一泉水自石縫湧出,清澈如眼,被稱為「蟹眼泉」。自從闢建玉章路與坑道後,泉水斷流,泉源也隱沒於軍事管制的鐵線之後,只能在文字記載裡追尋它的存在。許多年後,隨著部隊撤離,這裡荒煙蔓草,成了只存在於口耳相傳的傳說。記得十多年前,曾與友人自「毋忘在莒」正前方一路披荊斬棘下探,才得一見殘影。數年過去的現今,國家公園已整理開放,昔日神祕的泉地終於重現於人眼。走近岩壁,那「蟹眼」二字依然醒目,像是歲月留在山中的見證,提醒著人們:歷史可以封存,但記憶總會找到回來的路。

清宣德郎諱國樑陳公墓

圖片
在新頭村郊外,有一座近代修繕過的古墓,正中墓碑刻著: 「清宣德郎諱國樑陳公墓」。 「宣德郎」是清代的一種散官階,本為從六品的名銜。與其說是實職,不如說是一種榮譽頭銜。這樣的官號,往往不是透過仕途歷練,而是以「捐納」方式取得。對當時的華商而言,捐官既是一種身分象徵,也能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與聲望。 陳國樑(1840-1908)年輕時隨親戚遠赴日本長崎,與金門同鄉合資經營「泰昌號」,後又與長子創立「泰益號」,貿易往來涵蓋台灣、福建、東南亞與東北亞。他不僅是跨國經商的先驅,也因成功與財力而獲得「宣德郎」的榮銜。 雖然他大半生奔波於海外,最後仍歸葬於故鄉。墓前雕飾有花鳥瑞獸,象徵子孫昌盛、家運綿延。站在墓前,不僅能憑弔一位金門人跨海逐夢的身影,也能看見那個時代商人透過「捐官」與體制相連的真實歷史。 #金門 #金門古墓傳奇 #古墓  

珩厝開基始祖墓

圖片
  在金門鄉間的草木間,靜靜立著一方古墓碑。這是珩厝王氏的始祖王煥三之墓,民國七十三年曾重修。王煥三為閩王審知十世孫,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卜居珩厝,而其後裔又逐漸分支於盤山、西山等社。碑上斑駁的金字,見證著世代的更迭,也記錄了族群的源流。金門王氏一脈相承,或自山後,或自何厝,皆溯源於唐末入閩的王潮、王審知。走近墓前,紫色牽牛花攀附而上,像是歲月為碑文添上的柔軟注腳。石碑之外,是歷史與血脈的延續,也是族裔在海島紮根的印記。 #金門 #金門古墓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