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金門百堡/南京堡NO.3

圖片
金門百堡之 誠實堡,斑駁迷彩仍映照著「誠實堡」三字。牆上落款清楚寫著:「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 由誠實部隊所建」。這支「誠實部隊」,即為駐守烈嶼的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烈嶼守備大隊,其前身可追溯至步兵第158師/旅。當年官兵長期駐防前線,誠懇無欺是彼此信任的基礎,更是守土的精神核心。數十年後再看,這座堡壘不僅是戰備的見證,更像是一則人生的提醒做人以誠,行事以實。 #金門百堡 #金門戰地史蹟 #金門

洪、江、翁、方、龔、汪六姓之六桂燈號

圖片
五代後晉太祖天福年間閩國被南塘和吳越瓜分而亡,翁乾度為避國亂,攜眷歸隱莆田竹嘯莊,並將六子依次改為 洪、江、翁、方、龔、汪六姓,所謂六桂就是其六姓總稱。

金門百堡/成功堡NO.2

圖片
在金門的山野間,靜靜佇立著這座「成功堡」。雖然堡體不大,卻承載著濃厚的戰地記憶。堡口兩旁的對聯寫著:「不怕敵來怕敵不來,祗許成功不許失敗」,字字鏗鏘,彷彿仍在訴說當年的軍魂與決心。 曾經的緊張歲月,如今化為草木掩映下的滄桑痕跡。走近這道小小的入口,就能感受到金門特殊的歷史氛圍,一種既莊嚴又讓人沉思的力量。 #金門 #金門百堡 #金門戰地史蹟

郭氏燈號汾陽

圖片
 郭氏,為周文王之後季弟虢叔之裔,望出太原、華陰與馮翊。西周末年,周平王封周文王後裔姬序為虢國國君。後虢國為晉所滅,國人以國為姓,因古「郭」與「虢」音通,遂以「郭」為氏。 晉室東遷時,郭氏族人隨之南渡,其後播遷入閩。元初,又有郭氏自廣東遷居漳州。金門郭姓先世,於清初自漳州南靖遷入金門,另有自同安來者,皆定居於後浦一帶。溪邊郭氏則於康熙年間自泉州來金,於金門落地生根。 唐代時,郭氏後裔中名將輩出,其中以平定安史之亂、功高震世的大將軍郭子儀最為著名,受封「汾陽郡王」,後世郭氏子孫多以「汾陽」為榮,並以之為宗族燈號。 值得一提的是,庵邊呂氏家廟在設置上別具特色。除祖龕外,文昌帝君與福德正神共祀於一龕,另一龕則供奉郭氏祖。此乃因呂氏家族遷居庵邊前,該地原為郭氏之地。呂氏於宗祠內祀郭氏祖,寓意感念先人、思源報本,以示敬地知恩之義。

翁同文翰林典簿匾

圖片
橫長型木匾,有框無飾,四邊拼接,框邊金色,中行陽刻貼文「翰林典簿」,上下款陽文木條嵌於匾面,上款「太子太保尚書銜兩廣總督部堂岑春萱為」,下款「把東中華學堂監督翁同文立」。 翁同文,字文郁,盤山人。同治八年生,應童子試,不售,渡海至蘇島吧東,創辦中華學校。光緒己亥,廣東道岑春萱出洋視察,一見讚賞,爲納翰林典簿,然同文目睹清政不綱,頗具革命思想,未幾,即加入新嘉坡同盟會。晚年回里,於後浦辦商業學校及國學專修科,桃李稱盛。民國13年時任金門縣商會會長傅錫琪及地方仕紳翁同文的倡建模範街。 #金門 #金門匾額故事  

皇清顯考天雲成公 妣慈慎姚氏墓

圖片
在荒野的草叢間,靜靜躺著一塊古老的墓碑。石面斑駁,卻還能讀出上面的字「皇清顯考天雲成公 妣慈慎姚氏墓」。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石碑,而是兩個古老姓氏在金門留下的印記。 《金門縣志》裡寫著,成氏原本出自周文王第五子成武叔的後裔,明洪武年間隨江夏侯周德興來到金門築城,才落腳在這裡。姚氏則源遠流長,傳說可追溯到帝舜,清初由晉江安遷來金門,最早住在半山,後來搬到榜林。直到今天,在前厝一帶,還有人祭拜「姚公姚祖」,延續著幾百年的香火。 更有趣的是,《金門縣志》記載著成、姚兩族在軍職上的交替:明景泰年間,就有姚崇來金門擔任正千戶;到了萬曆朝,姚權、姚燧、姚宗培三代接任副千戶。可是在他們後面接手的,卻換成了成氏連三任。幾百年前的金門,成、姚兩姓就這樣在仕途與家族傳承中緊密交織。 如今,墓碑靜立在荒野裡,默默守護著這段歷史。它不只是家族的記號,更像是一頁石刻的族譜,提醒著後人金門的土地上,每一個姓氏都有它的故事。 #金門古墓傳奇 #古墓 #金門  

金門百堡/長城堡NO.1

圖片
在金門后湖聚落的邊緣,有一座靜默的堡壘 長城堡 。它誕生於民國58年,由「長城部隊」親手興建,宛如一顆鋼牙緊咬著海岸,守護著不遠處的尚義機場。 長城堡的結構別具規模:地上一層、地下兩層,坑道如迷宮般縱橫,能容納整個連隊,並快速通往村落與海岸。當年,士兵們在此值勤巡防,堡頂可直望飛機起降,轟鳴聲與海風交織成最深刻的軍旅記憶。 隨著戰事遠去,長城堡逐漸沉寂,被雜草與歲月覆蓋,卻仍靜靜矗立。它的牆體仍留著斑駁的迷彩,彷彿提醒人們,這裡曾是金門的「海上長城」。 或許有一天,當它被重新整修綠美化,長城堡將不只是冷戰的遺跡,更會化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梁,繼續守望著這片土地。 #金門 #金門百堡 #金門戰地史蹟